事实上营销管理整个学科包罗的很广阔,本文所要谈到的“逆向思维”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是有的时候,就是一两个很小的点,可以引发很多的联想,可以让我看到一个新的空间,从新的维度去思考,才有可能带来理念上的真正突破。
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在我们思考市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概念是“替代品”——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营销机构忽略的概念,人们很容易想到竞争对手、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却很容易忘掉来自替代品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举个例子来说,某机构一直向甲方提供福利服务,比如节年的员工礼品,比如奖励式旅游行程等等,在正常的逻辑下,这家机构所要担心的只是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但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有可能新上任的甲方领导为了显得更亲民、更体恤员工,把所有的礼品、出行都折成了现金发放,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替代品形式,却导致了那家机构直接失去了客户。在这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提供福利服务的机构在考虑竞争环境的时候,除了提供同质化产品服务的竞争对手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显得更值钱,让甲方的员工宁愿放弃现金奖励而选择福利服务(不过这是一个有具体有复杂的问题,在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接下来该进入本文的主题“逆向思维”了。我所说的逆向思维并不是从甲方的角度、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市场,而是在“替代品”这个概念存在的同时,为什么我们不去思考一下,把产品卖给“替代用户”呢?或者说,在考虑进入市场的时候,除了正常的思维,为什么不去想象一下“我们的产品”会是谁的“替代品”呢?
所以我想说的逆向思维并不指一个简单局部的概念,而是从最上层的思维逻辑建立就开始,在设计产品、分析目标用户的初期,除了考虑核心概念受众之外,也要考虑其他的市场可能性。
比如,一家酒吧的主要受众是酒客,但是在上午、中午这样的喝酒“闲时”,酒吧又有可能成为聊天、吃饭的场所,所以酒吧在考虑自身主要受众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软饮料以及午餐的概念,也许酒吧午餐的种类、品质拼不过专业的餐馆,但是在酒吧业的竞争当中,把自己定义为餐馆的替代品,把就餐用户当做自己的“替代用户”,也算是一种差异化了吧?!
有些儿童休闲娱乐场所也是这么考虑问题的,本来儿童乐园吸引的受众是儿童(虽然花钱的是家长),但是随着孩子们在玩耍时家长所受到的思维引导(孩子应该多做运动,孩子应该和孩子在一起玩儿……),家长们成了儿童乐园的直接受众,以至于有很多孩子是在不想外出的时候被家长半强制半诱惑的带到了儿童乐园。在这个场景之中,孩子和家长是互为替代用户的,儿童乐园也必须做到在通过声光效果吸引孩子的同时,也让家长们感觉到价值……,这样无论是孩子、家长哪一方满意,儿童乐园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效益。
汽车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汽车,但替代对手也可能是公交、自行车;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另一个旅游目的地,但替代对手也可能是一家培训机构;公关公司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另一家公关公司,但是替代对手也可能是甲方自己组建的市场部……
所以,汽车厂家在做营销的时候,是不是除了标榜自己,可以考虑一下和公交的比较?旅游机构可以推出同线路、同日程的全程英语导游服务?公关公司是不是可以派人进驻甲方或者把帮助甲方组建市场部当做自己的业务之一……?
点击查看更多拼返消息
扫码关注公众号,体验演示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