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在策划一些事情,开始做一些关于电商微商模式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发现了一些好像很浅显,其实已经被大众忽略了的事情,就因为许多人不懂营销到底是什么,所以当一些“所谓的”电商专家把一些最基础的营销理论搬到“所谓的”电商领域的时候,好像新的营销理论出现了。
理论一:营销就是要体现在销售量上,而并非广告与传播
我实事求是地说,体现在营销量上的营销并非电商营销理论,在西方,一个公关公司或者公告公司一直就是以帮助企业提升业绩的数字来作为自身营销成功的背书的。可是……,为什么这个理论好像成为了电商的专有属性呢。
从我接触的人群来看,我是指那些我身边的做营销的人群,他们之所以认为这个理论是电商营销理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之前做营销的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营销,根本就是在骗:什么我邀请了多少媒体、发了多少篇稿件、获得了多少点击量……,这些我不能说完全是没有效果的营销手段,但是如果营销人不明白这些手段与结果的关联关系的话,他们所做的营销不仅是在骗客户,也是在骗自己。
我写的这个关于营销的系列文章里,提到过很多次的一个词就是“营销悖论”,营销本身并不是悖论,但是不懂营销的人来做营销,就把营销变成悖论了。
理论二:访问量与转化率
这个概念看起来很“互联网思维”,其实不过是传统经营理念最基础的部分。不用说网络时代,就算是在陶朱公的年代,开饭馆、旅店的人也知道应该把自己的买卖铺子开在人流量密集的大城市,这是做生意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而并非互联网或者电商的什么属性。
关于转化率的问题也一样,其实不止是电商需要算,西单路口卖煎饼也知道自己一个早上能卖出去多少个煎饼,只是或许他没有数过从他面前走过的人数罢了。转化率这个数字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数字是死的,统计代表着过去,想要用过去统计的死数字来计算未来的赢利,不是不可能,只是我相信这个算法绝对不会在短期内出现。
理论三:行业平均数字统计与成功经验
谈电商的人,在聊到营销策略的时候,总会提到行业平均数字,大概是说同类产品的销售状况等等,他们很喜欢把这个数字作为向客户提出解决方案的参考数据,这个理论真的存在吗?我不否定,但是我怀疑。
我们还是来举个例子吧:一个发展中城市,人口基数是300万,由于城市的硬件软件建设,迁移来的人口还在增加之中,这时,有人在城市之中开了第一家饭店,于是赚的盆满钵满,一时间这家饭店成为了行业的代表,于是,有很多饭店营销专家开始依据这家饭店的“成功经验”向别人讲解应当如何在这个城市开饭店,因为有一个成功案例在前,所以他们的讲解显得很有道理,于是,两家、三家、四家……,饭店越来越多,当饭店越来越多的时候,第一家饭店的成功理论还存在吗?
应该说,所有的理论都是对的,但是这个“对”都是受时空的约束,有一个局限性的,理论对,并不代表实施后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面对不同的市场状况,必须有不同的竞争策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所谓绝对正确的理论,基本都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相对市场。一个被职业足球队淘汰下来的球员,去小学踢比赛可能成为球星,一个幼儿园的跑步冠军,去参加马拉松可能连最后一名都得不到,不是他们的训练理论有问题,而是他们所处的竞争环境不一样。
理论三还有一个根本的悖论:那些电商专家们一面在讲电商的发展是飞速的,是几何级数的,是难以预估的,一面又拿过去的统计数字来指导现在的电商企业,这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吗?你都不知道电商的发展速度有多快,凭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样的电商能成功呢?
理论四:电商就是要跨地域,就是要全球化
对这个概念有想法是因为最近和于全老师进行了一些些讨论,我觉得任何企业的任何商品只是都是想跨地域销售,打入全球化市场的,这点恐怕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而所谓的电商全球化,本质上是广告要做到能让全球的客户看到(关于电商平台是广告平台的概念我真的不想再解释了),至于产品到底要如何销售,那必须取决于物流状况和地域、地区的法律法规条件。比如前一段一个新闻告诉我们,玳瑁壳在古巴是可以合法买卖的,而且价格很低廉,但是玳瑁壳在中国的买卖是违法的,所以即使是有个古巴人想要通过电商的手段买玳瑁壳,他也不应该希望中国是他的市场,人口多没用,商品运不进来。
还有诸如农副产品,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我们应当觉得新疆发过来的葡萄新鲜,还是自己去采摘的葡萄新鲜呢?或者,我们为了吃新鲜的葡萄去新疆采摘?哈!一个城市郊区的果蔬园能不能做电商?当然可以,这个果蔬园一定要跨地域销售,全球化销售吗?未必!
太多太多的理念都被披上了“电商理论”的外衣,很奇怪,也很正常。

扫码关注公众号,体验演示Demo